抱歉,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
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(启用)JavaScript
了解详情 >

苏轼“何妨吟啸且徐行”之后发生了什么?
真相甚至有点好笑。
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,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“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)的三月七日,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下雨,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,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,只有我不这么觉得。过了一会儿天晴了,就做了这首词。”

本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。一般认为表达了苏轼随遇而安的精神,非常洒脱。

那么,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?

苏轼的另一首词的序,或者说是一篇游记里交代了“何妨吟啸且徐行”之后发生了什么。

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,亦曰螺师店。予买田其间,因往相田,得疾。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,遂往求疗。安常虽聋,而颖悟绝人,以纸画字,书不数字,辄深了人意。余戏之曰:“余以手为口,君以眼为耳,皆一时异人也。”

疾愈,与之同游清泉寺。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,有王逸少洗笔泉,水极甘,下临兰溪,溪水西流。余作歌云:“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萧萧暮雨子规啼。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”是日剧饮而归。

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三月,因为去沙湖看田,结果得病了。去沙田为什么会得病呢?好难猜啊(笑)。

“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”,当时确实潇洒了,可惜事后着实有些狼狈。

“何妨吟啸且徐行”的结果就是“得疾”。这么一看,感觉也不是太潇洒了,甚至于有些好笑。

在此也提醒大家,雨天出行,一定要随身带好雨具哦!不要重蹈苏轼的覆辙,当然,要是能写出这样一首词的话,其实生个病也值了。

评论